剖析猪副嗜杆菌病发生的来龙去脉
日期:2010-03-09 17:31  编辑: 本站编辑  来源:   查看: 我有话说
核心提示:

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樊福好

  引言:当实验室收到一批保育期病猪的时候,我们不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而改用剩饭剩菜饲养,并置于舒适的野外环境中,这些病猪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当重新饲喂配合饲料的时候,这些猪又再次回到了亚健康状态,被毛开始变得粗乱。这些现象不得不提醒我们:“饲料有毒”。饲料中的“毒”主要来自于饲料添加剂。经过调查,饲料中确实添加了许多不该添加的东西。

  另外,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动物健康检测系统(NAHMS)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保育猪和生长猪中猪副嗜血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从7.3%和5.4%上升至17.4%和18.7%。这也说明,现代饲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解决猪副嗜血杆菌的高感染问题。

  病原:猪副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是猪体内的常在细菌,但近年来该菌感染所造成的损失却越来越大,不得不引起广大养猪业者的高度警觉。由猪副嗜血杆菌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两种形式: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又称为Gl?sser’s disease,格拉泽氏病)。

  Gl?sser(1910年)首次报道了一种G-,与猪的纤维蛋白渗出性、化脓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有关联的细菌。Hj?rre和Wramby(1943年)将此称为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uis,HS)。Lecce(1960年)称该菌为猪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 suis)。在证明该菌生长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它卟啉类物质)(Biberstein and White 1969;Kilian 1976)后,又将该菌改名为猪副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suis )。

  根据国际标准的分类方法,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分为16个型,分别是1型、2型、3型……,15型和未定血清型。其中,1、5、10、12、13、14型为高毒力菌株;2、4、15为中毒力菌株;3、6、7、 8、 9、11与症状无关,为无毒力菌株;亦有文献认为8型为弱毒力菌株。在15个型中,4、5和13型为常见类型,占临床分离的70%以上。

  猪副嗜血杆菌的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acute septicemia)和毒素中毒的神经症状(如转圈、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

  猪副嗜血杆菌的慢性感染(格拉泽氏病)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fibrinous polyserositis)、多发性关节炎(polyarthritis)、脑膜炎(meningitis)、胸膜炎(pleurisy)、心包炎(pericarditis)、腹膜炎(peritonitis)、急性肺炎(acute pneumonia)等。

  发病猪群的特征:SPF猪群和高度健康猪群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病后的后果将尤其严重,死亡率和发病率也都较高。

  急性死亡往往会出现在下列这些猪群中:重新建群的猪群 (repopulated herds)、最少病原的猪群(minimal disease herds)、高健康的猪场(high health herds)、多点生产猪场 (multiple site production units)、严格全进全出猪场(all in all out herds)采用药物保健猪场(medicine for healthcare herds)以及CDCD猪群(Cesarean derived colostrum-deprived pigs)。

  猪副嗜血杆菌发病的原因分析:从上文中的现象不难看出,猪副嗜血杆菌虽然是猪体内的常在细菌,但该细菌的存在并不是该病发生的原因。而猪机体免疫力低下和继承免疫中断却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猪机体免疫低下的原因主要有: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的毒性作用、饲料中添加的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消毒药对皮肤粘膜抵抗病原的削弱作用、断尾所造成慢性疼痛对机体抵抗力的削弱作用、阉割所造成的抵抗力的削弱作用、剪牙所造成的抵抗力的削弱作用……

  继承免疫的削弱和中断:母猪饲料中抗生素较多(胚胎毒性)、母猪饲料中重金属较多(胚胎毒性)、疫苗“佐剂” (胚胎毒性)的毒性作用、后备猪没有经过良好的驯化、母猪环境消毒过密、以“消毒”工作代替“清洁”工作、试图保持高健康状态(High-health-status herds)、CDCD(cesarean-derived,colostrum-deprived)猪的大量出现、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猪的投入市场。尤其是母猪产前产后的药物保健或全程保健,保育猪的阶段保健和全程保健等都大大削弱或中断了继承免疫的发生。

  美国CDC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将近三分之二的H1N1患者的年龄在5至24岁之间,而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病例只有1%。这和季节性流感导致的情形正好相反,每年冬天,季节性流感导致几千老年人死亡。根据来自CDC的Anne Schuchat的观点,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可能在很早之前的时间里已经和某些病毒接触过,而这些病毒与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病毒是类似的。”她推测到,这可能使他们对这种新的病毒产生一种免疫力,而年轻人则缺乏这种免疫。但笔者却持不同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中老年人的上代(1918-1918、1930)感染过H1N1,存在继承免疫的效果。而年青人的继承免疫(主动继承免疫和被动继承免疫)发生了中断,所以发病了。继承免疫主要发生在两代之间,但三代以上亦存在相互关联。此次H1N1型流感为何不发生于猪,也归功于猪群中继承免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猪群在1986、1989、1992、1993、2002年均发生感染)。

  如何让继承免疫(heritic immune)发挥作用是摆在流行病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工业化养殖(Industrial Farming)是现代猪群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的罪魁祸首。

  致病强度与病原谱值:这是关乎病原的两个重要指标。

  易感指数和免疫指数:这是关乎机体的两个重要指标。

  致病强度:根据病原谱理论,对于某种病原完全易感的机体来说,能够引起一个机体发病的病原量,称之为一个致病单位( pathovolume) ,其病原量的倒数称为该病原的致病强度(pathobility) ;如:100个口蹄疫病毒能够引起一头猪发病,我们就说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单位为100;单个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强度为0.01;再如: 10,000个链球菌能够引起一头猪发病,我们说链球菌的致病单位为10,000;单个链球菌的致病强度为0.0001。

  病原谱值:机体实际携带的病原量与该病原致病强度的乘积称为该病原的病原谱值(pathospectrum value);当机体携带的各种病原谱值总和超过1时,机体将处于发病状态(disease status);当机体携带的各种病原谱值总和在0和1之间时,机体处于亚临床状态(subclinic status);当机体携带的各种病原谱值总和等于0时,机体处于绝对健康状态(absolute health status)。在实际情况中,绝对健康状态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机体(动物、植物和人)都始终处于和病原的对抗状态中,没有绝对健康状态的机体。

  易感指数和免疫指数:未免疫的动物将处于完全易感状态,完全易感状态机体的易感指数(susceptibility index)为1或100%。免疫指数(immune index)和易感指数互为余数;易感指数和免疫指数是衡量动物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不完全免疫的机体,其易感指数或免疫指数居于0 和 1 之间(闭区间);完全免疫的机体,其易感指数为0,免疫指数为 1。对于不完全免疫的动物,致病单位与易感指数的比值就是使该机体发病所需要的病原数量。

  计算1:若蓝耳病病毒的致病强度为0.001;猪副嗜血杆菌的致病强度为0.00001,猪瘟疫苗的致病强度为0.0000001;若此时此头猪携带有6000个蓝耳病毒,20000个猪副嗜血杆菌;请问:若此时接种猪瘟苗500000个单位,该猪是否会发病?

  结果:此时该猪所携带的病原谱值为1.3,猪由于接种猪瘟苗而最终发病了,但仔细分析,并不能说明猪瘟疫苗有问题。

  计算2 :若蓝耳病病毒的致病强度为0.001;猪副嗜血杆菌的致病强度为0.00001,猪环状病毒的致病强度为0.00001;若此时此头猪携带有6000个蓝耳病毒,20000个猪环状病毒,去势的致病强度为0.25,断奶的致病强度是0.15。请问:若此时去势,公猪是否发病?

  结果:此时此猪断奶前所携带的病原谱值为 ,不发病;但断奶后,病原谱值为,去势的公猪发病了。

  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的策略:根据上述病原谱理论,预防疾病就是既要适当地降低机体所处环境中的病原谱值;预防疾病也同时需要提高机体的免疫指数或降低机体的易感指数;

  若某种病原的病原谱值为0,则不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指数,机体免疫指数的提高需要病原的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接受病原的适当刺激(疫苗免疫和驯化免疫)非常重要。所以用消毒这样对病原完全赶净杀绝的做法只能是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中断继承免疫的发生。

  改变现代养殖模式:

  为了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可以从仔猪和后备母猪着手,两者均采用相对逆境饲养的方法。如仔猪教槽料中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不再使用氧化锌和氧化铬,不再使用抗生素,进一步促进肠道的后期发育和肠道免疫能力。
  后备猪群的逆境饲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消毒:减少消毒次数或不再进行常规消毒,建立猪群强大免疫力,积极发挥继承免疫的作用;
  疫苗:尽量按照多途径的方法合理接种疫苗(无效疫苗除外),提高其免疫指数;
  抗生素:健康猪群尽量不使用抗生素,保留适量的微生物菌群,提高其免疫指数;
  饥饿:适当减少饲喂餐数,使其产生短暂饥饿感,促其争抢采食,增强免疫指数,促进优胜劣汰;
  空间:打开门窗使空间延伸,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猪群相对活动空间和拥有的空间;
  阳光:引进阳光,增强抵抗力,减少微生物数量,减少毒素危害;尽量将料槽置于阳光之下,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饲料:减少有毒有害饲料(含抗生素、重金属)的使用。
  大群饲养:使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平衡微生物区系,提高群体免疫指数。

  差异化饲养:积极探索后备猪和商品肉猪的差异化饲养模式,不再把追求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以及成活率作为后备猪培育的目标。

  必须改变传统的感染型疾病控制的思维模式,过去按照“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的模式看待感染性疾病,若按照这样的模式,我们只能采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者的方式控制感染性疾病,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消毒。

  新的感染性疾病控制模式,是按照“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发病者、免疫者)”的模式看待感染性疾病。若按照这样的模式,我们除了采用“控制而不是消灭传染源,削弱而不是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而不是保护易感者”的模式,这时要做的工作就是清洁(而不是消毒)和环境驯化。

看最新生猪行情 随时随地看养猪新闻 上手机版广东养猪网 wap.gdswine.com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推荐专家


  • 章亭洲
  • 章亭洲,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1965年1[详细]


  • 谯仕彦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系副主任 教授 博[详细]


  • 赵茹茜
  •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93年毕业于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