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福好谈病原生态学与猪群健康管理
日期:2010-03-09 17:01  编辑: 本站编辑  来源:   查看: 我有话说
核心提示:

猪群健康管理一席谈

为了进一步加深广大养猪从业人员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思路的理解,本网编辑部最近对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进行了专访,请樊老师就大家关心的健康标准、猪瘟问题、病原生态学问题和高热病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解读。现集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①樊福好谈猪健康性能的评价标准

最近,针对猪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本网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的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樊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过去,人们买猪的时候,往往只注意看重猪的外貌,看上去顺眼的猪就以为是好猪。就连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评选拍卖的猪也是靠眼睛进行外貌评分,由于各个专家的喜好不同,给出的外貌分数也相差悬殊。您认为这种方法是否科学?

樊福好:这种做法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针对这种情况,该测试中心决定从28届种猪博览会开始,对选定参加拍卖的种猪给出外貌指标(身高、体长、胸围和管围)。

不管是猪的生长性能,还是外貌,都必须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减少人为的随意性评估。

记者:以前人们判断一头猪是否健康,往往只是依靠温度计来测量。体温升高往往就代表了猪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但是体温升高只出现在猪的发病期,也就是临床症状期;而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猪往往成了漏网之鱼,因为这时候的猪要么体温还没有升高,要么体温开始恢复正常。更何况由于退烧药物的影响,更难以用体温的变化来断定猪的健康状况。樊老师,您能说说什么才是健康的猪呢?

樊福好:什么样的猪是健康的猪,人们对此也争议较多,猪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也是五花八门,这就给种猪的选留、猪的购买、健康性能评定带来困难。制定一个猪的健康性能评价的量化标准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人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猪的血液系统才是猪的健康状况的晴雨表。猪的健康状况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在血液系统中有所体现,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更为灵敏。

记者:那么具体有哪些血液指标可以作为猪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呢?

樊福好:我们选择以下血液参数作为猪的健康状况的指标(以下指标均按照本人制定的方法测定,与所有现存参考资料上的数值无法直接比对,特此声明)。

WBC(白细胞总数):猪体内的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相对比较稳定,但一旦猪群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将迅速变化。猪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为17.0-19.0x109/L。

RBC(红细胞总数):猪体内的红细胞数量更稳定,受感染性疾病的影响较小,但受出血性疾病的影响较大。猪体内的红细胞总数为5.0-7.0x1012/L。

HGB(血红蛋白浓度):猪体内的血红蛋白浓度大约为100-120g/L。

HCT(血细胞比容值):即总血容量中的红细胞比率。猪体内的HCT值大约为 0.31-0.39。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猪体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大约为58-62fL。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猪体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为18.0 pg。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猪体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00-310 g/L。

PLT(血小板总数):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为280-380 x109/L。

记者:这些指标有什么意义呢?

樊福好:根据以上数值,我们可以综合计算一头猪的健康指数(health index)。

例如,当WBC=18.4 x109/L,RBC=5.76 x1012/L,HGB=106 g/L,PLT=328 x109/L,则health index=363,该猪表现非常健康;

当WBC=51.6 x109/L,RBC=6.32 x1012/L,HGB=110 g/L,PLT=778 x109/L,则health index=6.4,该猪发生严重疾病;

当WBC=10.4 x109/L,RBC=6.50 x1012/L,HGB=116 g/L,PLT=318 x109/L,则health index=48.1,该猪健康状况亦存在问题;

记者:在测试这些指标的时候,对血液采集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樊福好:当然有要求。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血液的保存方法。一般科研人员(包括人医)采用血液加抗凝剂的方法,虽然红细胞被抗凝了,但由于抗凝剂的使用,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即使同时间进行检测两次,结果也相差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采用特殊方法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此时的血液可以置4℃环境下较长期保存。经过研究发现,采用该方法保存的血液,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不但不减少,反而由于减少了血细胞之间的粘连,血细胞的数量反而略微升高。但这样的升高无任何统计学意义,以下是分析结果。

WBC升高了3.5%,但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4325;双尾临界值,P=0.85)。

RBC升高了1.5%,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45;双尾临界值,P=0.90)。

HGB升高了0.8%,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45;双尾临界值,P=0.90)。

根据上述指标,Health Index虽然也升高了15.66,但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38;双尾临界值,P=0.76)。

记者:我明白了,数值的表面变化不一定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是当前饲料饲养效果评价中的一个大问题。那么,樊老师,健康猪和非健康猪在健康指数上有多大的区别呢?

樊福好:我们对采食正常和采食不正常的猪进行Health Index的统计分析表明,统计分析显示有意义,差异极显著(单尾临界值,P=0.00049;双尾临界值,P=0.00098)。

因此,我们认为,Health Index是衡量猪只健康状况的最佳指标。

记者:这些血液指标和健康指数可以马上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吗?

樊福好:采用血液指标和Health Index作为猪只健康状况的衡量标准有以下意义。

1、 判断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当Health Index大于100以上时,可以判断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Health Index小于100,大于50以上时,可以判断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当Health Index小于50以下时,可以判断机体处于疾病状态。

2、 判断机体是否处于感染状态,指导饲养管理。健康状态,无须添加任何药物;亚健康状态,通过调整饲料配方,适当添加药物,改善机体状态,如饲喂湿润饲料;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饲喂流质食物。

3、 通过各项血液指标,还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处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状态?贫血状态?以此指导养猪生产、临床用药、临床脱敏、改善贫血状态,等等。

4、 通过健康状态的判断,可以指导养猪生产者购买种猪、猪苗。不宜购买Health Index低于100的种猪和猪苗

5、 通过健康状态的判断,可以指导养猪生产中疫苗接种的实施。例如,当Health Index低于50时,绝对禁止接种任何疫苗;当Health Index低于100时,禁止接种弱毒疫苗或毒性较强的灭活疫苗(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和口蹄疫灭活疫苗)。

6、 通过健康状况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预后。

记者:谢谢樊老师,相信随着这些指标的采用,可以逐渐降低猪健康性能评价的盲目性,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今后的养猪生产。


②樊福好谈猪瘟

我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猪瘟疫苗,但为什么至今猪瘟问题没有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内容,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非常感谢樊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猪瘟问题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大问题,从疫苗选择、接种程序和效果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您能谈谈你个人对猪瘟问题的看法吗?

樊福好:当然可以。猪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引起该病的病毒过去曾被称为猪霍乱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为了和人类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区分,后来将猪瘟病毒改称为典型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CSFV)。最早描述猪瘟是在1810年美国的田那西州(Tennessee)。猪瘟1833年首先在美国俄亥俄州被正式报道。法国可能在1822年发生猪瘟,德国可能在1833年发生猪瘟。
猪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根据本人的经验,所有的RNA病毒灭活疫苗的效果都非常不理想,所以,期待猪瘟灭活苗有良好的效果是徒劳的。

记者:猪瘟病毒就是一种类型吗?是不是象蓝耳病病毒那样有美洲型和欧洲型呢,还是什么非洲型呢?

樊福好:猪瘟病毒只有一种。非洲猪瘟和我们今天谈的猪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病。

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猪瘟病毒的分类引进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据此,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每个群又可以分为3-4个亚群:1.1,1.2,1.3;2.1,2.2,2.3;3.1,3.2,3.3, 3.4。第1群分离株主要存在于南美和俄罗斯;第2群分布于欧洲;第3群分布于亚洲。

记者:那么,为什么有的猪瘟病毒毒性强?有些猪瘟病毒毒性弱呢?

樊福好: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猪瘟病毒的特征,本人作如下假设:

1、强毒:细胞被强毒感染后留有较多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标志物来自于病毒;

2、弱毒:细胞被弱毒感染后留有较少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标志物同样来自于病毒。

3、疫苗感染后,细胞表面也带有标志物,但数量较少。

当机体体内没有抗体等免疫因子时,病毒会立即进入细胞内繁殖,细胞表面将带有大量标志物,其它病毒不再进入该细胞;当病毒释放出来以后,会继续感染其他细胞,这些细胞的表面也将要带上大量标志物,其它病毒也不再进入该细胞;

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建立以后,这些带有免疫标志的细胞将被摧毁,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机体表现为发病状态。

记者:哦,我明白了。那么,您为什么反对零时免疫呢?

樊福好:零时免疫,也称为超前免疫或乳前免疫。当进行初乳前免疫时,疫苗活毒进入细胞内繁殖,细胞表面带有少量标志物;疫苗活毒繁殖后从细胞内出来,继续感染其它细胞,细胞表面带有少量标志物;若此时,母源抗体进入,也来不及再起作用;但疫苗活毒呈现出一种“持续感染”过程。当后来进行实验室的强毒攻毒时,因为大多数细胞上都带有标志物,强毒很难进入这些细胞进行感染,只进入一小部分尚没有标志物的细胞,免疫系统也不能被充分激活,机体不再发病,表现为一种“被保护”的假象。但此时的强毒也同时表现为持续感染状态,少量细胞被强毒感染,是非常危险的。

乳前免疫最大的危害就是这样的免疫耐受现象。长此以往,猪群虽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却埋下了强毒隐性感染的祸根。若周围存在易感猪群,后果是致命的。

记者:那么哺乳以后免疫和乳前免疫有什么不同呢?

樊福好:当进行初乳后免疫时,疫苗活毒被母源抗体结合后,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处理 ,大多数细胞不再被疫苗活毒感染,细胞表面也不再带有表面标志物。但却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免疫记忆细胞。当后来进行强毒攻毒时,因为大多数细胞上都没有带有标志物,强毒进入大多数细胞进行感染,多数细胞带有大量的免疫标志物,由于大量免疫记忆细胞的存在,免疫系统被充分激活,机体发病,表现为一种“不被保护”的假象。但此时,却不存在强毒的持续感染状态,免疫耐受现象也不存在了。

当进行初乳后免疫时,免疫系统呈现激活状态,如果真正被感染时,病毒也不会有机会象实验室攻毒那样的蜂拥而至,不会出现发病的状态。而且,初乳后免疫,越早越好。千万不能等到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否则,免疫记忆细胞的生存数量会很少,真正感染时,免疫系统激活缓慢,会铸成大错。

记者:哦,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后却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樊福好:另外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猪瘟病毒在胎盘内感染时,病毒进入细胞,细胞表面虽带有标志物,但此时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免疫系统不能被充分激活,亦呈现持续感染过程。当动物出生后,免疫系统一旦被激活,由于大量细胞带有病毒标志物,机体将呈现发病状态,部分动物会以死亡而告终。所以,胎盘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出生以后往往是短命的。

法国的皮埃尔普力斯科塔《胚胎期慢性猪瘟的发病学》中描述了法国农业部兽医局猪病研究站《妊娠期感染猪瘟母猪所产仔猪的先天性震颤》,实验用的病毒采用PIN3086株。

怀孕22天:仔猪震颤、共济失调、腿部外翻、吮乳不能。部分猪数日内死亡。

怀孕43天:仔猪严重震颤、部分猪死亡,部分猪4周龄后震颤减轻。

怀孕72天:没有看到震颤,大部分猪死亡。

空白对照:全部体况良好。

母猪在注射病毒后13—27天血清中出现了抗体。但所有仔猪的血清中没有抗体。

当体内存在有大量抗体等免疫因子时,病毒很难进入细胞内繁殖,病毒感染迅即被终止。当体内存在有少量抗体等免疫因子时,一部分病毒结合抗体后被吞入细胞保存,一部分病毒在细胞外被消灭,病毒感染呈现持续状态。

由此可见,适量抗体的存在也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这一类型的急性猪瘟造成的损失比较容易认识,也容易判断。但慢性感染(非典型猪瘟)却极其容易迷惑广大的养猪人。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是猪群中长期带毒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发病机理。它主要是由病毒的胎盘传递和少数在出生后由接触传染而引起。

记者:那么慢性型猪瘟有什么特点呢?

樊福好:慢性猪瘟分为两种类型:

临床致死型:出生后的仔猪反应迟钝、衰弱、食欲反常、咳嗽、腹泻及消瘦,病程30天以上。中途会出现临床好转期(回光返照期),但最终以死亡告终。

繁殖失败型:母猪正常或短暂发热。产死胎、畸胎、木乃伊、流产、新生猪高死亡率。先天性畸形包括小脑发育不全、畸形、小头、肺发育不全以及与小脑发育不全有关的先天性震颤。

慢性猪瘟产生的原因:1、猪瘟弱毒株感染;2、残余毒力的疫苗与血清共同注射,或兔化毒增强;3、猪机体免疫力不足。

记者: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超前免疫(初乳前免疫)非常有害,容易造成免疫耐受现象;

2、 怀孕期对母猪免疫猪瘟弱毒疫苗也应该被禁止,否则容易造成仔猪出生后对疫苗接种的无反应性。

樊福好:可以这么说吧。

记者:那么正确的猪瘟疫苗接种策略到底如何呢?

樊福好: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澄清如下一些事实。

首先,疫苗并不是万能的。古巴1993年经历了20年没有猪瘟发生的再次爆发,原因是疫苗中含有的Margartita毒株(1.2群)引起。1969年以来,我国21家生产猪瘟疫苗的药厂,已有12家出现过13次疫苗带毒事故,主要原因是使用乳猪肾细胞作为生产疫苗的原材料,猪源细胞带毒是非常能够危险的。农业部甚至在1981年也曾经对广东省生物药厂猪瘟疫苗带毒事故进行过调查(1987年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此类事故未见报道)。

其次,滥用疫苗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会造成强毒和疫苗毒的共感染状态。这些强毒一旦感染其它易感猪群,猪瘟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正常菌群受抑制,从而使有益微生物对维生素k、维生素B族合成能力受阻,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同时导致颗粒细胞减少症,由此导致机体贫血、肾脏损伤,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功能受抑制。“加药保健”也是导致猪瘟苗效果大不如从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日本也发生了1980年在北海道到九洲宫奇县发生猪瘟后扩散至全国这样的事件。

以上这些事件都值得我们深思。

研究发现,低毒力毒株与弱毒疫苗毒株在抗体的产生能力上是不同的,前者不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采用检测-清除法,可以保证不存在隐性感染猪的存在。

理想的猪瘟疫苗接种策略是:“一生一次,足矣!”。

记者:什么是检测-清除法呢:

樊福好:后备公、母猪:100日龄左右接种一次,接种4周后检测抗体,阳性,留做种用;若阴性,再次接种,检测后若抗体再次表现为阴性,则淘汰;必须保证免疫接种的成功,保证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保证继承免疫的顺利发生。此方法全区域(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统一实施,依据实施情况,数年后则同步停止疫苗注射。

其它猪群:为保证净化措施的实施,建议取消接种。

当然,对于生物安全工作做得扎实的大型猪场,完全可以停止猪瘟疫苗的接种程序。

记者:这种方法有没有成功的先例呢?

樊福好:美国联邦的猪瘟清除计划开始于1962年,最后一例爆发在1976年,时间长达15年的时间。日本也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只用了3年的时间。

相信,采用上述“一生一次,足矣!”的疫苗接种策略,中国净化猪瘟的目标指日可待。因为现在的技术比以前强多了,呵呵。

记者:谢谢樊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猪瘟问题,我们终于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看来疫苗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更重要的。


③樊福好谈猪群的风雨综合征

记者:樊老师,您以前闲谈的时候提到一个新的猪病名称,好像是“风雨综合征”,能再谈谈吗?

樊福好:作为养猪人,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每次大风、大雨过后,尤其是台风过后,猪群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甚至导致大批猪只死亡,我们姑且称之为风雨综合征。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导致当前“高热”的现象至今仍然让人们心有余悸,值得庆幸的是“珍珠”这个名字已经被从台风名称列表中删除了。

风雨综合征,顾名思义,其致病因素就是:大风、大雨、大雪、寒潮和冰雹等恶劣天气。

首先,寒潮直接进入猪舍,会导致猪群抵抗力的下降;

其次,大风、大雨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失,尤其是那些条件简陋的猪场。

第三,大风、大雨会造成水源的直接污染,病原扩散的可能性增加;

第四,夏天的大风、大雨之后,媒介昆虫也将大量滋生繁殖,使得病原扩散更容易;

第五,大风、大雨直接破坏了环境的病原谱平衡,这是风雨的最大危害。比如风雨将原始森林里的病原吹散至猪场,将原始湖泊的病原吹散至猪场或随着水流进入猪场。由于病原谱的差异性,最终导致疾病的爆发。

记者:什么叫病原谱平衡的破坏?

樊福好:老虎、狼、野猪以及森林里的其他动物(包括昆虫、老鼠、松鼠、鸟类)和猪是隔绝的,但这些动物身上携带了一定的病原,而猪对这些病原从理论上说,是高度易感的。台风过后,这些病原有可能会被带至猪群,猪群发病就不足为怪了。

人或动物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当风雨过后,人和动物也会“水土不服”。前者属于“主动性水土不服”,后者却属于“被动性水土不服”。

再接着刚才的内容:

第六,台风之前,天气往往闷热,一旦台风过来,温差急剧变化,猪的呼吸道的粘膜免疫功能被降低,加上病原谱的差异性,发病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台风综合征”应当是属于风雨综合征中的一个特例了。

记者:那针对风雨综合征,该采取那些具体措施呢?

樊福好:首先,大风、大雨造成建筑物的损失,当然要及时补修。

其次,大风、大雨造成水源污染,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必须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供应。

第三,环境的清洁整理工作也要重视。

第四,认真做好消灭媒介昆虫工作。夏天高热病高发,与媒介昆虫有很大的关系。

第五,保证饲料的新鲜。

第六,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做好猪群抵抗力的增强工作。增强猪群抵抗力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的,主要有: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少重金属的使用,减少消毒药的使用,减少无效疫苗的使用,加强猪群营养管理。



④樊福好谈猪的“高热病”

动物疾病和人类疾病的种类成千上万,疾病的名称也极其繁多。但对于疾病的命名一定要讲究它的科学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访问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樊老师,您一再强调“Haemophilus parasuis”应该翻译成“猪副嗜血杆菌”,而不是“副猪嗜血杆菌”,您认为意义何在?

樊福好:疾病的命名可以取脏器的名称,如肝病、肾病、心脏病;可以取病原体的名称,如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可以按照中医的习惯命名,如伤寒、流感、霍乱、溃疡、癌症;也可以按照外文名称音译过来,如萨斯、艾滋病;还可以按照病原体和症状综合命名,如支原体肺炎、螺旋体腹泻、梭菌性肠炎;也有按照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如帕金森,最早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发现的。等等。

你刚才提高的“Haemophilus parasuis”按照中国语言的表达习惯确实应该翻译为“猪副嗜血杆菌”,而不是“副猪嗜血杆菌”,如果简称为“副猪”就不科学了。

记者:还有其它的命名方法吗?

樊福好:按照特殊症状命名,如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渗出性皮炎、喘气病,等。这些按照症状命名的疾病都是已经清楚了病原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 ,等。

记者:我明白了。那么医学名词的命名还有其它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吗?

樊福好:现在的很多医学名词正在经历一些变革,如“老年性痴呆”逐渐被“阿尔茨海默综合征(Alzheimer’s disease)”代替,因为这个名称带有极其强烈的贬义;同样,“红斑狼疮”被“红斑性结缔组织病”代替;“阳痿”被“勃起功能障碍”代替;而“心肌梗死”、“脑梗死”逐渐被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心肌梗塞”、“脑梗塞”所代替。像“残废”、“神经病”、“爱死病”已被抛弃,改成了“残疾”、“精神心理疾病”和“艾滋病”。

记者:您刚才谈的是人医的问题,那兽医学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注意?

樊福好:在兽医学上,也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某些人喜欢在一些病的名称前面加上“高致病性”,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其实,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强有弱,但这种强弱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更无法准确度量其“高致病性”或“低致病性”。所以,使用“高致病性”这样的词大有耸人听闻或推卸责任之嫌。因为是“高致病性”,所以,我们人类就无能为力了,我们的某些管理部门也就力不从心了或者叫“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社会也就可以谅解了嘛。

记者:还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樊福好:在医学上,当不知道病原体或病因的时候,就不能按照症状命名一个疾病。如正规的医学科学术语中,就不会出现“腹泻病”、“呕吐病”、“发热病”这样模糊的名称。以此类推,“高热病”的命名就极不准确,大有推卸责任之嫌。同样道理,“无名高热”更不能作为一个疾病的名称。

记者:那应该如何命名呢?

樊福好:本着认真、科学的态度,当我们不知道一个疾病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只能承认自己的知识的浅薄,需要继续努力、继续探究,我们更需要实事求是。

如不能知道确切原因的腹泻,我们只能说是“不明原因腹泻”;如不能确切知道原因的衰竭,我们只能说是“不明原因衰竭”;如不能确切知道原因的发热,我们只能说是“不明原因发热”。

尤其是“不明原因发热”占现代医学临床发热病例的20%—30%之多,在兽医学上占的比例更高,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在医学上有个专用的缩写,称为FOU(Fever of Unknown Origin;Fever of Uncertainty;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

记者:樊老师,如何应对FOU呢?

樊福好:对于猪的FOU,人类也不是束手无策,照样可以采取措施,具体如下:

1、不宜用疫苗:既然不知道原因,当然不能乱用疫苗了;

2、不宜用抗生素:不明原因发热,大多数的抗生素效果较差,如果用错了抗生素,反而加重了肝肾的负担,甚至中毒;

3、不宜用退烧药:盲目使用退烧药对付FOU,会贻误病情,干扰诊断;

4、不宜反复冲洗猪栏舍:否则容易造成肺炎;

……

5、宜补充能量:不明原因发热的猪,基本停止采食,补充能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6、宜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增加碱储,提高机体的酸碱缓冲能力;

7、宜补充维生素:更好地提高机体体质;

8、宜保持环境的干燥和通风:最佳的方式是将猪只由密闭的猪舍内尽快移动到场外环境中,该环境中有水,有泥土,有草地,也液态的饲料,有遮雨棚,等。

不明原因发热,即“FOU”,按照拼音就是“否”,遇到了“否”并不可怕,一定要镇静,千万不可病急乱投医,我们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处理,就会“否极泰来”。

最后,我们必须申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这个名称是不科学的,当然这个病也是根本不存在的。2006年至今的很多猪病充其量只能算是“不明原因发热,FOU”而已。除了笔者在2006年提到的“3P综合征”以外,还有很多细菌性和病毒性的感染有待查明。

记者:很多人认为,细菌感染是继发的,而病毒感染才是原发的,而您却认为2006年的“FOU”中细菌感染才是主要的。

樊福好:到底细菌感染原发还是病毒感染原发,这个问题我倒觉得没有争论的必要。疾病的发生有它“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综合起作用。比如,2006年的FOU,8份前基本上属于猪肺疫,虽然查到了蓝耳和圆环病毒,充其量它们只是起到帮凶的作用。而2006年9月份以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才真正开始起作用,母猪流产的比例才开始增加,这也符合了该病毒感染的特点。

记者:是啊,难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对这次疫情没有起到任何保护作用,正如您所说,这个疫苗已经完成了它的“政治”使命,已经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樊福好:作为科研人员,应该讲政治,讲爱国,讲精神,讲实事求是。但科研人员不能讲利益,讲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尤其作为养猪行业的专家系统,更不能为利益所动,不能作为某些产品的代言人。

记者:根据您所讲的上述内容,希望广大的养殖户在遇到“否”的时候,都能够“否极泰来”,也衷心祝愿我们的行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谢谢樊老师。



⑤樊福好谈病原生态学与猪群健康管理

现在的猪病越来越复杂,问题到底出在哪些环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指导当前猪群的健康管理,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内容,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樊老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现在的猪病越来越复杂,到底问题出在哪些环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指导当前猪群的健康管理呢?

樊福好: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和工厂化养猪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猪病问题越来越复杂,控制起来越来越棘手。我觉得,我们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猪病的控制问题,搞清楚净化和驯化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猪病的“净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很多猪病只能驯化,不能净化。所以说,掌握和学习生态学知识对于理解猪病的净化和驯化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 具体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

樊福好: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重要学科。“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最早提出。

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生态学的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按照研究的生物类别分(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照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按照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结合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按照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分(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按照应用性分支学科分(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信息生态学),等等。

记者: 研究生态学,要注意什么呢?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研究思路又是什么呢?

研究生态学,必须遵循生态学的三个重要定律:第一定律: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预料的(多效应原理)。这个规律体现了生物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

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原理)。该规律具体表现为食物链、竞争和共生三个方面。

第三定律:人类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生存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勿干扰原理)。这个定律告诉人们“不能竭泽而渔”。

生态学具有明显的定量和动态的特点。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它们复杂性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思路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人类社会组织,以自然能流为主,尽量减少人工附加能源,寻求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生存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的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人类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在计算和衡量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认为是无限的,而是要用生态价值的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时倡导一种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持续、健康的消费观。

记者:刚才您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思路,那么它和动物疫病控制有什么关系呢?

樊福好:为了解决人类和动物疫病的困扰,我们也必须遵循这样的生态学研究思路。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病原体也不例外。

记者:什么是病原生态学呢?

樊福好:病原生态学(Patho-ecology)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是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在时空中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控制方法,病原生态学基本上属于医学生态学的范畴。

记者:病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樊福好:病原生态学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病原和宿主。环境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通过影响病原对疾病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

记者:根据我的理解,宿主就是病原赖以生存的动物机体,比如人和其它动物,是吗?

樊福好:是的。根据病原与宿主的关系,宿主可以被分为六种类型:病原携带者、易感者、潜伏感染者、临床症状者、病死者和免疫者。

①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持续性携带病原,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将来也不会出现临床症状的宿主。比如对于猪瘟来说,野猪就有可能是携带者;对于流感来说,老鼠就有可能是携带者。鼠疫的携带者为黄鼠、旱獭等啮齿类动物;狂犬病的携带者为狐、狼、獾、浣熊、臭鼬、蝙蝠;鸟类为西尼罗病毒的携带者;红冠白脸猴和大斑鼻猴体内含有SIV,被黑猩猩捕食后形成新的SIV,后在人体内演化成为HIV1,而HIV2则来自于非洲黑白眉猴的SIV;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最初来源是非洲偏僻地区的灵长类或啮齿类;亨德拉脑炎病毒的携带者为几种野生的狐蝠(黑狐蝠、庄头狐蝠、小红狐蝠和眼圈狐蝠);尼帕脑炎的携带者为狐蝠;猴痘的携带者为野生的冈比亚土拔鼠、地松树等啮齿类动物;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螺旋体,自然宿主为鼠、鹿、浣熊、狼、野兔、蜥蜴和鸟等野生动物。

②易感者(Susceptible):指未感染病原,亦无免疫能力的宿主。比如长期封闭的猪群,就有可能是TGE或PED的易感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保健”的猪群就很快成为猪副嗜血杆菌的易感者;长期消毒的猪群更容易成为许多病原的易感者。

③感染者(Infection):指感染了病原,处于潜伏期,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机体。感染和病原携带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原携带的宿主没有生理机能的障碍,而感染,生理机能已经被改变,可以通过检测的方法来确定。

④发病者(Diseased):指感染了病原,已出现临床症状的机体。比如,感染了蓝耳病病毒出现流产的母猪,感染猪副嗜血杆菌出现关节炎和浆膜炎的保育猪,感染链球菌出现神经症状的中大猪,感染巴氏杆菌出现鼻孔流出泡沫的生长猪,等等。

⑤病死者(Death):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或根本未出现症状而死亡者,病死者的特殊性在于它会从群体中消失,导致群体数量的减少,是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⑥免疫者(Immune):指未携带病原,但有免疫能力的宿主。携带有病原,但有免疫力的个体不属于此类别。比如接种过有效猪瘟疫苗的后备母猪群,通过继承免疫获得免疫力的仔猪等均属于免疫者。而携带有伪狂犬病病毒,有免疫力的母猪却不属于免疫者,只属于携带者,这种情况必须给与足够重视。

从病原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免疫丢失的情况亦必须考虑。

图示为该模型的简图。

根据上述宿主个体的具体状态,人或动物群体存在以下两种极端类型:

①完全易感群体:所有群体均为易感者。如现代人类对于天花。`

②完全免疫群体:所有群体均为免疫者。如现代人类对于脊髓灰质炎。

③除了上述两种极端类型外,其余均为混合群体。这其中存在:携带者、易感者、免疫者,也有可能存在感染者、发病者,甚至出现死亡个体。

记者:哦,我明白了。在病原生态学中,病原的宿主不是一种,根据其感染状态,可以分为各种类别。那么,樊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病原和宿主之间的关系呢?

樊福好:在病原生态学中,必须掌握病原的两个重要的概念:爆发指数(Outbreak index)和传播指数(Spread index)。

病原通过传播媒介或环境由病原携带者传递给易感者可能性的高低,称为爆发指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爆发指数是特指由携带者传染给易感者的速度,而不是指感染者或发病者传播给易感者的速度。在自然界中,携带者和易感者往往不是同一种动物。但在人为干预(如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携带者和易感者也可能是同一种动物。

记者:那么,什么是传播指数呢?

樊福好:病原通过感染者传播给易感者速度的快慢,称为传播指数。在病原生态学中,感染者、发病者与易感者往往是同一种动物。爆发指数与传播指数往往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记者:这两个指数如何进行计算呢?

樊福好:病原爆发指数的计算: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某个疾病爆发所需要的平均时间(病原生态学中以“年数”计算)的倒数。
病原传播指数的计算: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某个病原从一个感染个体传播到另外一个易感个体所需要的平均时间(病原生态学中以“天数”计算)的倒数。

例如,假定SARS平均500年出现一次,则SARS的爆发指数是1/500(0.002),SARS病毒从一个人传播给另外一个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是2.4 个小时,则该病毒的传播指数为10;流感每4个月发生一次,则流感的爆发指数是3,流感病毒从一个小学生传播给另外一个小学生的平均时间是6个小时,则该流感病毒的传播指数为4;鼠疫每10年发生一次,则鼠疫的爆发指数是0.1。但肺鼠疫、败血型鼠疫、腺鼠疫和轻型鼠疫的传播指数依次降低。TGE在一个猪场每4年发生一次,则TGE的爆发指数是0.25,TGE从一头猪传播给另外一头猪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是2天,则传播指数是0.5;口蹄疫每3年发生一次,则口蹄疫的爆发指数是0.33,口蹄疫病病毒从一头猪传播给另外一头猪的平均时间是1天,则口蹄疫病毒的传播指数是1;HIV从一个人传播个另外一个人需要的平均时间是100天,则HIV的传播指数为0.01;狂犬病的爆发指数比较低,很长时间才能发生一次,假定是50年,则狂犬病的爆发指数是0.02,但发病的人将狂犬病病毒传播给人需要的平均时间是10天,则狂犬病的传播指数为0.1。(以上计算均采用假设数据,切勿对号入座)

记者:爆发指数和传播指数之间有没有特别的联系呢?

樊福好:由上述假设可见,狂犬病的爆发指数低,但传播指数很高,用杀“疯狗”的办法是解决狂犬病的最佳手段,但用杀健康狗的办法就是有点过头了;艾滋病的爆发指数也比较低,用对付狂犬病的办法来控制艾滋病不失为一种绝好的选择,必须采取严格的封锁措施。但SARS的爆发指数很低,传播指数很高,用杀果子狸的办法来控制SARS的做法则是愚蠢的,同样,用杀鸡的办法来控制禽流感也是愚蠢的,用杀猪的办法来控制口蹄疫同样是不明智的。对于传播指数高,爆发指数低的疾病采用严格的感染宿主和发病宿主封锁措施是最恰当的选择,“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仅仅反映了人类的无能。

为了应对禽流感防控形势,2006年2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新修订的《公共卫生(动物及禽鸟)(禽畜饲养的发牌)规例》及《废物处置条例》生效。根据新法,市民不可散养鸡、鸭、鹅、鸽和鹌鹑5类家禽。任何人如未经许可而散养家禽均属于违法,违者可被罚款5至10万港元。我相信,这将是人类历史中最愚蠢的行为,将是被子孙后代耻笑的行为。

病原生态学研究发现,病原的爆发指数越低,继承免疫越弱,群体宿主发病的可能性越高,传播指数越大;病原的爆发指数越高,继承免疫越强,宿主群体发病可能性越低,传播指数越小。例如,SARS病毒的携带者至今仍然是个谜,SARS的爆发指数非常低,但SARS的传播指数非常高;AIDS的爆发指数也低,但AIDS的发病率高,传播指数也高;Ebola病毒的爆发指数低,但出血热的致死率高,传播指数高;疯狗只有通过撕咬人体才能传播狂犬病,爆发指数很低,如果不加人为控制,传播指数高,而且疾病非常严重,人体感染狂犬病后100%死亡。流感的类型较多,如果从其单一类型考虑,每一种类型的流感爆发指数也较低。但一旦发生,通过空气传播,流感病毒的传播指数高。由于流感的复杂性和不完全交叉免疫,流感的致死率低,病情1周左右结束。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1918-1919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实际上是禽流感的变异,死亡集中在20-40岁的年青人,机体的免疫力是导致病死的根本原因,与所谓“高致病性”似乎无关。

再看一些养猪业中的例子:一个多年不发生传染性胃肠炎的猪场,说明该病的爆发指数低,猪群的继承免疫将逐年衰减,一旦爆发该病,则传播指数非常高,会出现一种猝不及防的态势。多年不发生口蹄疫的地区,多年不发生蓝耳病的地区,该两种病的爆发指数较低,若一旦发生口蹄疫和蓝耳病,后果将非常严重。

1998年在江苏及2005年在四川发生了猪链球菌的人类感染,由猪的感染情况看,链球菌的爆发指数很高,但传播指数相对并不高。但后来某些科研机构宣称是通过疫苗控制了病情,本人不敢苟同。一个爆发指数很高的疫病完全有可能由于宿主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起到了作用,与疫苗似不相干。

记者:这样看来,人类现行的很多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樊福好:是啊。影响传播指数高低的因素是传播媒介以及病原在该传播途径中的生存能力。传播速度越快,传播指数越高;病原生存能力越强,传播指数越高。通过空气或水源传播的病原,往往传播指数较高。

记者:那么,病原的毒力到底如何衡量呢?有人说,病毒变异了,毒力就增强了,是这样吗?

樊福好:按照病原生态学的规律,病原在环境中的选择方向是,毒力将逐渐变弱,不适宜的宿主逐渐成为适宜宿主。一旦病原生活在另外一种不适宜宿主体内,该不适宜宿主的疾病爆发就不可避免了。病原毒力变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更好地繁殖下一代。老鼠的乳酸脱氢酶升高症病毒适宜在老鼠体内生存,后来生活到了猪身上,猪此时就成了不适宜宿主,蓝耳病就爆发了。猪瘟病毒通过多年的进化,逐渐在野猪体内生存,野猪成为适宜宿主,家猪一旦感染就会爆发猪瘟。但随着猪瘟疫苗接种的不规范实施,某些猪瘟病毒逐渐适应猪的机体,猪成为猪瘟病原的携带者,一旦出现易感猪群,则有可能爆发猪瘟。

记者:这么说,病原的毒力完全取决于宿主机体,而与病原似乎无关。

樊福好:完全正确。过去人们一直相信是病原本身确定了其毒力的高低,其实是动物机体的反应才反映病原毒力的强弱。比如,对猪来说,猪瘟病毒是具备毒力的,但对于人来说,猪瘟病毒是无毒力的。如果继续深究的话,猪瘟病毒对某些猪是强毒力的,对另外一些猪是弱毒力的。所以,在病原生态学中,病原的毒力取决于宿主机体的反应状态,而与病原本身确实无关。在现代的兽医教学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而现在的很多学生被训练成知识的储存者,而不是知识的加工者,只有经过加工的知识才能称为新的知识。

记者:那为什么猪瘟疫苗和石门株的毒力不同呢?难道不是两种病原本身决定的吗?

樊福好: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两种病原确实不同,毒力表现也不一样,所以,人们就认为病原本身决定了病原的毒力。其实,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动物机体本身的反应状态不同而已,猪对猪瘟疫苗反应弱,对石门株反应强。换句话说,同样对于猪瘟疫苗,当猪的抵抗力弱时,猪瘟疫苗照样可以致病,这是这些年来屡见不鲜的例子。同样对于石门株,当猪的抵抗力强时(比如经过了猪瘟疫苗的免疫),猪照样不会被感染。所以,最终还是宿主本身决定了病原的毒力强弱。改变思维方式以后,我们就可以不把眼睛总是盯在病原身上,给予宿主足够的关注。

记者:这个问题很复杂,好难理解,让我好好消化一下,呵呵。那么,您如何评价现行的疫苗接种策略呢?

樊福好:随着疫苗接种的反复进行,病原的爆发指数确实越来越高(因为,疫苗亦为病原,接种一次疫苗,就相当于猪发了一次病),但病原传播速度将越来越慢,继承免疫的作用在逐渐升高,生物安全的作用会逐渐减少。所以,爆发指数越大的病原,机体群体的继承免疫发挥的作用也越大。爆发指数越小的病原,机体的继承免疫发挥的作用就越小,生物安全就显得比较重要。但过渡强调生物安全,就会越削弱继承免疫的发挥。

记者:这样看来,生物安全和继承免疫倒成了一对矛盾。

樊福好:是啊,前者费时费力,后者完全依靠宿主机体,有点“听天由命”的意味。但就是这样的“听天由命”却造就了现代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让我们再看一些例子。

德国媒体引用德国过敏症专家协会专家基尔斯滕斯?容格的话说,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免疫系统需要一些病菌的“刺激”,从而使其达到最强大的状态。父母在家庭清洁卫生方面不该走极端,每周多次用消毒剂清洁房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开展的一次最著名的研究结果显示,东德人罹患过敏症、气喘和其他自体免疫性疾病的人比较少,而相对富有和洁净、可轻易获得抗生素和疫苗的西德人当中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偏多。

据调查,城市女性生殖器炎症近几年来逐年上升,特别是青年女性中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和慢性宫颈炎发病率极高,这三种病已成为当前女性中主要的生殖系统感染。科学研究发现,女性阴道中可分离出20多种微生物,阴道中主要的常住菌有乳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B群链球菌、类杆菌、白色念珠菌、支原体等。乳酸杆菌等在阴道自净中起主要作用。由于城市女性过多使用消毒药清洗身体,人为降低了乳酸杆菌等细菌的爆发指数,破坏了生殖道的病原生态环境,免疫功能下降了。一旦条件允许,女性生殖器炎症的发生可能性就提高了。人类必须学会去解决生物安全和继承免疫这一对矛盾。

记者:有没有关于猪的例子?。

樊福好:有啊。有文献报道,PRRSV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病毒的毒力有差异。前者毒力强,传播快,发病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后者毒力弱,传播慢,发病症状缓和。我国分离的病毒为美洲型,但临床表现接近欧洲型。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从病原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欧洲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PRRS的爆发指数较低,所以一旦发生PRRS,则病情非常严重。而美洲则与此相反,其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比较宽松。但若美洲地区继续推广采用空气过滤法去控制PRRS,其命运将与欧洲相似。我国猪群虽然感染的是美洲型PRRS病毒,但盲目采用欧洲式生物安全措施,同样会发生了欧洲蓝耳病的命运。虽然有人认为,PRRSV的变异是造成PRRS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但本人认为,养殖模式才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猪副嗜血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群,母猪可以产生免疫力,并将免疫力传递给仔猪,继承免疫是存在的。但由于实施“早期断奶”、“加药断奶”、“药物保健”等新技术,母猪体内的猪副嗜血杆菌被消灭了,继承免疫中断了,所以,仔猪发生猪副嗜血杆菌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所谓“高度健康”以及“高度清洁”并不能带来什么好结果。

我们必须按照“病原生态学”的思路来制定具体疾病的控制思路。

记者:现行的养殖模式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疾病的难以控制?

樊福好:大规模使用抗生素、消毒药和重金属来进行环境的杀菌及消毒终究会降低大量病原的爆发指数,但却提高了其传播指数,“三大污染”终究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灾难。
综上所述,生物隔绝是某些疾病爆发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想法设法提高而不是降低某些疾病的爆发指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机体的继承免疫力,从而降低某些病原的传播指数。

记者:樊老师,你能不能具体谈谈一些疾病的控制策略。比如猪瘟、蓝耳、伪狂犬病、猪副嗜血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等。

樊福好:猪瘟疫苗过去是个非常好的疫苗,但随着疫苗接种频率的逐渐增加,其抗体反应越来越没有规律,甚至出现抗体无反应性的问题,临床上所谓非典型性猪瘟逐渐出现,给诊断和控制带来困难。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人类近乎“疯狂”地使用猪瘟疫苗造成。按照病原生态学的原理,野猪是携带者,家猪是易感者,适当接种疫苗,家猪就成了免疫者,甚至成为完全免疫群体,对于猪瘟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如果盲目接种猪瘟疫苗,就产生了猪群中部分猪对疫苗的无反应性,即免疫耐受。若猪瘟野毒存在于猪群中,这些猪就成了携带者,按照刚才我们的定义,携带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但相当危险。免疫耐受现象主要出现在怀孕母猪接种和幼小仔猪接种的过程中。对于猪瘟疫苗,我还是主张“一生一次,足矣”的思路。对于管理规范的猪场,甚至可以停止接种。

记者:那么,蓝耳的情况如何呢?蓝耳的问题争议最多了,养猪人往往感到莫衷一是。

樊福好:是啊。但蓝耳和猪瘟不同,因为他们的感染方式不同。在自然界中,目前没有发现蓝耳的别种动物的自然携带者,但由于蓝耳病毒在猪体内持续性感染的时间比较长,存在猪群内的携带者。猪群之间的感染是避免不了的,实施净化措施非常困难,西方国家提出的“空气过滤”养猪最终将被证明是养猪业中的一场灾难,所以只能选择驯化的措施。为了避免驯化的副反应,驯化只能在后备猪阶段实施,可以采用疫苗的驯化或自然的驯化或两者结合。但也要遵循的思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驯化是无效的。

记者:那是不是说,小猪不用接种疫苗呢?

樊福好:不但小猪不用接种疫苗,怀孕母猪更不用接种疫苗,“一生一次,足矣”嘛。

记者:伪狂犬病疫苗是目前猪疫苗中的唯一基因缺失疫苗,对于实施“检测-清除”法意义比较大,是不是说,伪狂犬病与猪瘟、蓝耳的控制方法又不一样呢?

樊福好:伪狂犬病苗是目前比较好的疫苗,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最好应用。但对于这个疫苗,人们也几乎到了“疯狂”使用的程度,甚至有些人拿这个疫苗来治疗疾病,这与疫苗发明的初衷有点背道而驰。虽然说这个疫苗是很好的疫苗,但目前市面上伪狂犬病疫苗的质量也是有差别的,经我们实验室使用特殊方法检测,不同毒株产生的免疫效果差别较大,使用大家甄别使用。

记者:伪狂犬病疫苗如何使用呢?

樊福好:从病原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猪是该病毒的唯一储存宿主,其它动物感染后会死亡。但按照现在的疫苗技术和检测技术,当一个猪场的gE抗体转阴以后,可以停止该疫苗的接种程序。

记者:若猪场gE抗体没有转阴呢?

樊福好:可以通过滴鼻免疫的技术实施实现逐渐转阴,但疫苗绝对不可以对仔猪进行肌肉接种,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呼吸道问题。怀孕母猪的接种也是不允许的。

记者:那么其它动物有没有携带者呢?

樊福好:我们也在跟踪研究,目前没有结论。如果自然界存在该病毒的携带者,我们只能采取与猪瘟相同的办法来对付,那就是生物安全,但无须担心,因为现代的技术完全可以应付这个病。

记者:樊老师,看了您以前写的文章《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来龙去脉》,我感触很深。集约化养殖消灭了很多猪病,但也造就了很多新的疾病。您能否再谈谈这个问题呢?

樊福好:是啊。猪副嗜血杆菌也好,环状病毒也好,链球菌也好,都是条件性致病病原。这些病只能通过驯化的方法进行控制,不能指望进行净化。集约化养殖有它的优势,也存在弊端,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几个病原中,只有环状病毒的疫苗效果值得期待,而猪副嗜血杆菌和链球菌的疫苗效果均不理想。

记者:樊老师,你能不能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病原生态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樊福好:可以啊。比如,一个猪场很多猪腹泻,但这个猪场养了很多鸡,鸡和猪也经常接触,后来这些鸡长大了,产蛋了。如果下一代的仔猪再次出现腹泻,用鸡蛋饲喂这些腹泻的仔猪,腹泻也可能会停止。这就是病原生态学的直接应用。呵呵。

记者:谢谢樊老师。看来有些疾病,我们必须从病原生态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盲目地试图采用赶尽杀绝的政策,否则,受到惩罚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您提出的养猪业中的“三大污染”也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看最新生猪行情 随时随地看养猪新闻 上手机版广东养猪网 wap.gdswine.com
顶一下
(15)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推荐专家


  • 章亭洲
  • 章亭洲,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1965年1[详细]


  • 谯仕彦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系副主任 教授 博[详细]


  • 赵茹茜
  •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93年毕业于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