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刘部长:农产品加工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刚刚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三农”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就是能够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相统一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农业部的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行动也即将启动。为此,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我们为什么在这个阶段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呢?
刘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和推进。当前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许多地方由于加工转化不足,瓜果蔬菜等大量鲜活产品集中上市后造成供过于求,
价格上不去;一些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转化没有解决,没有形成产业链,也影响了农民的种粮收入。现在看来,凡是加工业比较配套,市场营销网络健全,农民种养的产品能够及时进入加工流通领域的地方,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比较成功。实践证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也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已不是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因此,必须强化农产品加工环节,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和提高加工制品科技含量的优势,来弥补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和部分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同样需要农产品加工业有更快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狭小的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双重功效。同时由于农产品的集散地往往在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带动各项服务业的发展,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重要的出路就是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引导农民按照加工业要求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使农民得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各地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新阶段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只有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的后续效益才能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实现稳定增长。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二次创业”,更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乡镇企业与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贴近农民,靠近原料基地,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巨大优势。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成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了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已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需求变化,引导和刺激消费,增加多品种、多样化加工产品的供给,有效地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
记者:您是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哪些可喜成绩?
刘坚:“九五”以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充满活力的增长亮点。从我们掌握的不完全情况看,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呈较快增长态势。“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8.5%,200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7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5%。
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业。到200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000多家,从业人员160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其中规模以上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安排农民就业580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5%。
三是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四是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也有一些地方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的特色块状经济格局。例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
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等等,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在一些省区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的特色县、特色乡镇和特色村,有的还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有效地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丰富了商品市场。
五是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和上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总体上看这些企业都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六是正在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产品体系。农产品加工业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业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的特点,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许多加工品品质优良,风味和工艺独特,享誉国内外,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生物工程、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加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饮料、乳品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记者:请问刘部长,我们今后将按照什么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刘坚:我们将在全国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行动,建设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通过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发展一批上规模加工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示范项目建设主要是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上选择一批加工企业,在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营销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形成与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东北及内蒙古东部
玉米和
大豆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中原地区牛羊肉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奶业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中南、西南地区柑橘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沿海及重点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以及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叶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等。
记者:作为农业部,应该用什么样的措施保障这个行动计划得以实施呢?
刘坚:(一)修订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并抓了规划的示范区建设,协调区域之间产业和产品的分工,选准各地的主导产业,防止重复建设。同时,把各个方面的扶持措施进行规划整合,提高项目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制订了七大体系,把农业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种子工程、无规定
疫病区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政府投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三)借鉴国外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经验,加快制定和修订我国农产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尽快形成完善的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良好操作规范(GMP)、绿色食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认证工作和等级标识制度。
(四)从解决影响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技术问题入手,全面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缩小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五)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制定对策措施,形成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的政策扶持体系。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尽量减小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产品加工业。
(六)加强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家、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的素质,大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开发与鉴定工作,努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和文化知识,建立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
(七)引导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东西合作,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基地战略的实施。
记者:未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刘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指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上,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和二次以上的深加工转化率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与优势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形成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消费水平的加工体系,建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健全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形成在世贸组织规则下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政府和企业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满足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市场需求。要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依托优势农产品自然分布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发挥传统特色加工优势,实现加工与原料基地的结合和上下游产品的衔接。要坚持采用适度经营规模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原则。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确定加工规模,实行“大中小”企业结合。要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既要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又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要坚持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质量标准等,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新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对生产过剩、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没有保障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关停并转。
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等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
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肉类加工以猪、牛、羊、鸡、鸭、兔等肉类深加工为主,不断开发皮毛(绒)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奶类加工,实施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等传统加工,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精深加工。在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和城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要素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流动。
看最新生猪行情 随时随地看养猪新闻 上手机版广东养猪网
wap.gdsw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