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粮食价格应与国际接轨成为热门话题,官方与学界纷纷表态支持这一观点。前不久,一位知名学者在上海《社会科学报》发表题为《抓住宝贵的“粮食武器”》,提出国内粮价应与国际粮价接轨,在生产资料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将国内稻谷收购最低保护价提高到3至4元/公斤。这样,不仅会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而且可以使得中国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顺利接轨。
不过,中国粮价与国际接轨如果一旦成为政府的既定方针,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由于粮食涉及国计民生,其价格的任何一次变动或较大变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当前而言,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并不是与国际接轨后就可以“随行就市”,粮食安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乃至将来,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这就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红线”!
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家多次提高粮食收购价,结果农民还是没增收。因为它的增幅和速度赶不上CPI,更直接的原因是种子、化肥、农药、电价等的涨价把提高的粮食收购价冲销了。同时,粮价的不断上调,居民的生活开支也快速增加。在其工资收入涨幅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时,他们便增加了生活压力,低收入的居民更是难以承受。就连也需要消费的种粮农民自身,生活开支也增加了,他们也不会感到轻松。
因此,中国提高粮价与国际接轨完全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究其原因,其一,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和居民消费能力。何时制定粮价上调政策,上调的幅度是多大,都要与居民的收入成正比,不能因粮价的上调突然增加居民的负担。否则,高粮价容易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抑制居民消费能力,最终还是会影响种粮农民的收益。
其二,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发展概念,一旦接轨就不可能接高不接低,接涨不接跌。比如今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暴涨,高出国内4倍左右,中国成了粮食价格洼地。此时如果与国际大幅接轨,居民便承受不了。目前,国际粮价整体即使有一定回落,但与国内粮价相比仍有3倍的差距。
近期国际市场大综商品行情看跌,石油、铁矿石价格大幅下滑,唯有粮食走出独立行情。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粮价现已脱离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金融化的产品,中国要提防国际粮食巨头运用粮食作为打压国内经济的武器。如果中国大幅度提高粮价,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可能正中国际粮食巨头的下怀,给国内粮食市场带来混乱,使他们从中得利。
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全球粮价大上幅波动,已有36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发骚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为啥不慌?就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如果中国人要为粮食发愁,或者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大举采购高出国内价格3至4倍的粮食,这也许是世界粮食市场的最大灾难。
从这一点看,中国不可能也不会把粮食安全寄托于动荡的国际市场,更不可能轻易地与国际粮价接轨。在国际粮价高企的时候,我们要立足于自己,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和供需的平衡,一方面要消除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中过多的环节,将更多的利润份额留给农民;另一方面需要对农产品给予适度的直接货币补贴,这样才能稳住粮食生产。
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适度、合理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是正常的,也是居民能够承受的。只要粮价不大起大落,做到既避免“谷贱伤农”,又防止“米贵伤民”,那么就是实现了粮价基本稳定的目标。如果说过去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还有不同考虑,现在则会全面转向自给自足,保持粮价相对稳定,不轻易与国际粮价的上涨“起舞”,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来源:光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