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农业信息服务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搞好我国农业信息服务还面临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在搞好信息服务中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国内农产品市场将逐步向国外放开,国外农产品因此会更多、更快地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加入WTO后,按照WTO规则中的互惠原则,也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能否在这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取胜,不但取决于农产品的
价格、质量及信誉的竞争,同时,还取决于信息的竞争—谁先占有市场信息,谁就赢得市场。而信息竞争的成败直接取决于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所以;应当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并以此作为提高我国农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一、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1.农业信息服务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结构必须“适市”而调,也就是要考虑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趋势、
价格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以此作为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例如,湖北省云梦县通过信息服务,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农民,指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和茬口,形成了沿316国道、云应公路5000亩名优瓜果及反季节菜,沿汉宜路万亩莲藕,沿汉渝铁路万亩花菜,沿府河万亩地膜土豆等区域种植带。
2.农业信息服务对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省安丘市是我国重要的对日大葱出口基地。近几年,日方多次以技术壁垒名义限制我国大葱出口,致使当地企业和农民损失严重。当地企业主反映,阻碍我国大葱出口的原因并不是质量问题,而是我们不掌握日本的大葱生产情况。相反,日本不但对自己国家的种植面积有十分准确的统计,就连我国大葱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市场价格等情况都了如指掌。可见,及时的农业信息服务有利于了解国际市场需求情况,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3.信息服务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农学院牵头、耗资35万美元,费时5年,组织了园艺、农学、农业工程等多个专业的人员联合开发成功的果树管理信息系统1992年即开始以出售软盘方式进入商业化推广。农场主得到软盘后,只要输入农场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及果树品种等条件的数据,就可获得有关所有农作物生产与经营的指导性意见及有关详尽资料。信息服务起到了指导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作用。
4.农业信息服务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有时并不是农产品绝对过剩,而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最佳时机。相反,信息服务搞得好,就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湖北省宜都市依托信息服务,搞活流通,2000年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70%,实现农业增值53250万元,比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28元,比上年增加59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二、新形势下我国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农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不相适应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正大量、快速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例如,在投入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而我国在2000年,国家也仅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在其它方面,例如在因特网站点方面,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2%,但拥有站点数量仅占世界的0.05%,其中涉农站点更少;在农业数据库方面,我国数据库数量不足世界的10%,数据库容量不到世界的1%,数据库产值不到世界的0.1%;在上网人数方面,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利用网络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及经营,而我国上网人员非农用户多、农业用户少,农业的经常性用户大约只占0.5%。全国绝大多数农民仍以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但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性。
2.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不相适应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为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但是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极大地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
3.信息资源的开发滞后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
当前,各种网上信息繁多,但有特色、实用性强、尤其是具有指导性、前瞻性、预测性、时令性的信息偏少;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等的开发大多尚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与有效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不相适应
据有关资料,在全国农村约4.6亿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仍占22.25%,这使得我国绝大部分农 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同时,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因而忽视了对信息的利用。信息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新形势下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我国农业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来搞好农业信息服务。
1.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网络是一个国家、地区搞好农业信息服务的必备条件。没有一个连接国内、国际市场,覆盖广大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将是纸上谈兵。健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应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传输等各个环节。所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Web数据库,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空间数据、分析数据等;此外,还包括研制开发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例如畜禽病专家诊断系统、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预测预报专家决策系统、大宗农作物产量预测与调控系统,以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的多媒体光盘等。
其次,建好、利用好两类市场。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具有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特征,它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中起着直接采集各种农产品的供需信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第一类是“有形”市场的建设。包括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改建、扩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小城镇建立一批集贸市场以及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如在湖北省有武汉武泰闸与皇经堂、黄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宜昌金桥、黄石新桥、鄂州蟠龙、荆州荆楚种业等7个批发市场被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大市场。这些市场的农产品批发与销售,几乎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和省内30多个县市区,在收集和传播农产品市场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类是“无形”市场即“网上市场”的建设。要在已有信息网络站点的基础上,力争在互连网上建立主页,开设网站,并依托互联网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再次,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如枣阳市吴店镇依托各类协会辐射范围广、信息灵的优势,使该镇甘蔗远销山西、河北等10多个省市,年销售10多万吨,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全镇1000公顷甘蔗,多年来几乎没出现一例积压霉烂现象。
2.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过去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面狭窄、服务手段落后的现状,创新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拓宽信息服务范围以及信息服务途径,适应加入WTO后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1)服务主体社会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息服务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其服务形式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并且部门分割,从而导致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因而,加入WTO后,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信息服务主体社会化进程,使信息从机关走向社会。在强化政务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撑的同时,政府要退出微观领域,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成模式。允许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村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加快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进程。
(2)服务内容多元化。改变过去信息服务面窄、内容少的局面,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具体讲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资源、环境信息,诸如气候、土壤、水及种籽等各种资源环境信息;②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如农业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等;③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如国际农业发展新趋势、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等;④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品种,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信息;⑤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⑥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
(3)服务载体多样化。由于受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氛围等条件的制约,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将呈现多样化的局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储量大、检索方便、传递快等优点,这是我国当前及今后应重点发展的对象。但在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载体的同时,也应对传统的信息服务载体予以足够的重视,即要重视通信型信息服务系统、广播电视型信息服务系统、电子出版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等的建设。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电脑普及率还很低、还不具备上网的条件下,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网、乡村黑板报、各类农业报刊等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农业信息中的重要作用。例如,黄石市“农业专家服务热线”,在2002年4月8日开通后的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接待群众咨询450多人次,接待来访260多人次。同时,该市还通过电视台制作的《农民之友》专题片、印发的《黄石农业信息》、《价格动态》等各种媒介,及时地把农业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3.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在搞好信息服务中的作用
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实现由过去的行政指令型向规范服务型转变,强化政府在信息服务中的主导、协调、组织以及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要退出微观走向宏观,并在宏观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组织落实信息服务任务,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二是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内容面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协调职能,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国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农机、水利、气象、教育以及邮电通讯等多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可用性。
三是发挥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人才的职能。之所以要由政府承担起培训信息服务人员的职能,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需要大量的信息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需要经常性地对信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需要经常性的大量投入。因此,只有靠政府的投入和组织,才能保证培训的正常进行和确保培训的质量。此外,培训的目的,不但要求培训人员掌握信息技术,还包括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以及熟悉国家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目标、方针、政策等。因此,只有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从而保证农业信息服务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
四是发挥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法规环境。其作用是抑制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保护知识产权,实现规范服务和管理,以及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骗农的假信息等。为此,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修改或扬弃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促进开放、有利于信息交流、有利于保护公平竞争、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
看最新生猪行情 随时随地看养猪新闻 上手机版广东养猪网
wap.gdswine.com